English

近有近的好处

1998-04-0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美国是一个令全世界好奇、注目又费解的国家,因为它给人类社会每投出一片阳光,便同时落一片阴影,在它所信奉的“民主、自由、人权”的背后,支付的是巨大的沉痛代价。比如在保护言论自由这天赋人权的同时,一切过激的语言包括极端右翼势力三K党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公共传媒;在“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力不可侵犯”的宪法保障下,是枪支泛滥,每年都有数万名冤魂横尸街头;在对辛普森的世纪性审判中,虽然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他有罪,但却又因为证据不足不得不作出“宁可放过一千,不可错杀一个”的判决;在一个“个人意愿与利益至上”的极端商业化的社会里,它的社会基础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、相互宽容和井然有序的游戏规则;就连今天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,国际金融机构开出的紧急短期药方上,都打有“美国制造”的标签……

《历史深处的忧虑———近距离看美国》(三联书店版)书中收录了15封长信,从近距离来分析和观察近年来发生在美国的几件重大事件,让读者能以更宽广的视角来了解当今世界上这“唯一的超级大国”。书中的第一封长信就很有意思,说是两年前春节晚会上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小品,一个中国父亲给在美国留学的儿子打越洋电话时掷地有声地说,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,让他们美国人也来给我们刷盘子!语音一落,观众席上群情激动,掌声如雷。奇怪的是,在美国的海外游子们看到这一情节时,却都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,一脸的“不清楚”。首先,在美国“刷盘子”挣学费来养活自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,没人会感到“屈才”或“丢份儿”;其次,欺侮压榨中国留学生的,大多是中国餐馆的华人老板,而美国餐馆的老板则慑于法律的威力,一般不会雇用非法打工者的。平民这样,当老板又如何呢?在60年代以前,美国社会是雇主也就是资本家说了算,到了1964年民权法的制定以及1972年著名的“平权法案”和1991年新的民权法案颁布后,法律开始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倾斜,如雇员可以不必提供充分证据来状告雇主歧视,而雇主必须拿出充分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歧视雇员,如果拿不出证据,法庭就可以认定你是有歧视行为的,还会被罚以高额赔偿。所以,在美国当资本家也并不“自由”。

对于“言论自由”,我们的传统观念是,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让人们识别“香花”与“毒草”,或是“真理越辩越明”。然而,这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,在美国,“言论自由”与“追求真理”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,言论自由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保护每个人都能说出他自己的声音,保证世界上永远会有不同声音,而不是只剩下一种声音,哪怕这是公认的“真理的声音”也好。正因为如此,美国人坚决地把“真理”二字摈弃在言论自由的大门之外,所担心的是只要让“真理”一不小心从门缝里溜进来,言论自由就完了。如果认为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,那么就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:一个或数个权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谓的大多数,站出来把自己宣布为“真理”,然后再去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从美国回来后写观感的人不少,而且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,一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,二是对国外的一切都简单地说“不”。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化心态。比如前两年有一位权威人士从美国访问归来后就断言,说中国到处都在盖楼房,搞建筑,而在美国走了几个州,却看不到一个建筑工地,所以中国是在发展,在前进,而美国是停滞,是衰败。其实,近两年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阶段,这也是克林顿在遭受性丑闻的打击后民意指数不降反升的原因所在。美国没有建筑工地,这说明它基础建设搞得好,有容纳经济发展的足够空间,而国内到处是建筑工地,则证明我们刚刚起步,有待腾飞。这件事如果仅从社会表象来看,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来,看来眼见为实有时候并不可靠。

与以前那些浮光掠影、雾里看花地写美国的书不同,这本书很耐读也很有借鉴意义,因为走得近,并以多视角来观察,才不致失真。许多书所谈的只是美国社会的皮毛,而在这本书里,作者所探讨和研究的则是200多年来一字不易的美国宪法与法律,这也正是美国文明的精髓所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